吹响创新号角 “海信”破浪前行
今年1月,作为每年最重要的科技行业展会之一,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如期举行,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信集团)自主研发的ULED曲面智能电视备受关注,并荣获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权威发布的“年度显示技术金奖”。记者了解到,海信集团ULED屏幕的主观画质综合性能实现了在峰值亮度、色域覆盖率、功率和残影等指标方面的技术比较优势,是行业内首次由中国企业主导的重大电视显示技术变革。在这样重大的成果背后,是海信集团就ULED技术及产品构建的显示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包括170多件中国专利申请及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15件国际专利申请。
“积极保护并有效运用自身创新成果,同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海信集团知识产权部副部长张重立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对于海信集团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与海信集团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1969年,从一个固定资产10.7万元,员工10余人的无线电工厂起步,海信集团自成立伊始,就制定了“技术立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501型晶体管台式收音机、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等产品相继研制成功。在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后,为了使其得到充分保护,海信集团从1995年开始提交专利申请。
据介绍,由于当时还缺乏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才,海信集团对专利挖掘和专利撰写质量管控工作都没有清晰思路。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海信集团意识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不容马虎,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才能跟上集团重点科研项目研发步伐。2003年起,海信集团开始在各个重要产品分公司都建立专利管理部门,并在集团法务部设立知识产权总监,指导各子公司的知识产权事务。
“海信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是根据集团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的。”张重立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海信集团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范围也延伸至海外,国外竞争对手的专利狙击给海信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尽快积累起自己的专利优势,依照国际规则合理应对国内外专利纠纷和诉讼,海信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于2013年在集团层面重整成立知识产权部,由集团副总裁直接分管并兼任部长,将之前分散于各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集中管理,在专利申请、专利许可、专利风险管控方面进行统一安排,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之前各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各自为政、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集团战略部署的问题得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知识产权部门在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和被关注度,同时也确保了部门制定的各项知识产权措施能够在集团内更快、更有效地执行,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政策”层面。
护航创新作用凸显
张重立向记者介绍,海信集团如今已建立起一套专利挖掘、布局、申请和审核的流程:集团知识产权部根据集团战略,通过检索现有技术,制定专利布局并指导研发方向;研发工作启动后,专利工程师密切跟踪研发进度,深层次、多角度挖掘技术创新点,及时提交专利申请以保护自身的研发成果。同时,集团还推出了多项激励举措,鼓励研发人员提交发明方案。在提升专利数量的同时,海信集团更加注意管控专利质量,在专利产出的各个环节,包括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内部审核、申请文件的修改、答复等环节都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控,以使专利得到尽可能大的保护范围,同时保证专利的稳定性和抗无效能力。
在这样的流程下,目前,海信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500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00余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40余件。近年来,海信每年专利申请量均达到1500多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800余件,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余件。
“我们积累的优质专利不仅仅保护了海信的创新成果,更在专利许可谈判,专利反诉和专利交叉许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重立告诉记者,在2013年,国内一同行家电企业以海信冰箱侵犯其专利权为由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意图借此打击海信的冰箱市场。接到诉状后,海信集团立即组织应对,凭借自身专利积累及诉讼经验,知识产权部在提出对方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同时,还挑选出一件自己的专利在法院提起反诉。最终,该企业的专利权被无效,且经专家分析,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侵犯海信专利权的可能。在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海信集团主动提出和解,并撤回反诉,有效避免了国内两家企业的长期诉讼对峙和内耗。
张重立表示,在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下,海信集团将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向全球一流品牌这个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