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标”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往往成为竞争中的“软肋”,尽管企业通过专利申请等方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对于那些知识产权数量较多的大型企业,却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将知识产权物尽其用。而目前最有效的整合知识产权的方式就是“贯标”。
贯标让企业无形资产增值
“随着专利和商标总数的不断增长,我们的确需要通过贯标对这些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齐都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山东发思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辅导贯标后,企业在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规范管理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不同于机械、化工等行业,制药行业的研发周期相对较长,贯标对于经济提升在短时间内不容易体现,但确实让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值不少。”
所谓贯标,就是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将齐都药业的商标和专利管理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达到国家标准。这样在企业未来的产品研发中,比如一款新药,随时可清楚了解这款新药使用了哪些齐都药业的专利技术。如果在市面上遇到其他产品仿冒该专利技术,可做到有据可循。同时,通过贯标也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研发人员设计产品时与其他公司的专利“撞车”。
据介绍,齐都药业的工作人员在完成贯标后,不仅大大提高了风险意识,在应对知识产权被侵权时,更能第一时间反应,及时保护自己的研发产品。
周期长 淄企贯标不积极
据发思特知识产权项目部数据统计,自国家推行贯标以来,2013年至2015年第四季度,淄博市共计有54家企业成为知识产权贯标试点单位,其中,发思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了38家企业贯标辅导工作。而相比淄博企业专利的申请量、商标的注册量而言,贯标的企业却为数极少。项目部负责人表示,贯标就相当于给企业知识产权涂上了“润滑剂”、穿上了“防弹衣”,为何大多企业不去进行知识产权贯标?
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首先,达到贯标标准,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并非“立竿见影”,半年多时间才能走完所有流程。周期长,成为淄博较多企业贯标不积极的主要因素。
而理性分析市场情况也不难看出,不少企业对贯标的眼光不够长远,意识较薄弱,也导致了积极性不高。据知识产权相关从业认识分析,事实上,越是小企业贯标,在制度设计、企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反而更灵活,而等它们达到较大规模时,要更改原有的运营模式、制度,会更耗时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