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药企,与其死磕研发申请专利,倒不如并购来得快?
发布时间:2017-03-15 16:33

导读:

新技术的研发成本和周期还在不断上升,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也越来越难以攻破。越来越多生物医药、电子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倾向于通过收购一个技术/一家公司来快速占领市场。莫非这真的是比自主研发、申请专利更好的一条路径?


现在是并购的好时机?

行业不景气、但现金流充裕的时候,往往就是行业并购最好的时机


医药、电子半导体、化工新材料等技术驱动的传统行业,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有点微妙的阶段


就拿医药来说,尽管2015年辉瑞收购艾尔建的1600亿"宇宙大并购"最终被喊停,但这并未阻挡制药大佬们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并购之心。


EvaluatePhama的分析也显示,目前净现值最高的100个III期阶段在研药物中,64%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外部收购。



甚至中国的医药企业复星医药也加入了全球并购大军的洪流之中,以12多亿美元收购印度领先的注射剂药企Gland Pharma约86%的股权,这也是迄今中国制药企业交易金额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为什么我们要去并购一家公司?


我们先来看一下收购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假想你是一个医药行业的CEO,作为一个怀揣理想、要用最牛掰的原研药拯救世界的人,一开始自然是期望能找到一个研发大拿,自建技术团队,研发出拯救全人类的新药,申请专利,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为公司创收百亿。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每走一步都是坑:


1. 一个新药从计划到专利申请到最终上架,平均耗时在10-14年,花费至少在数十亿美元,还要面临巨大的临床失败风险。就拿去年礼来的阿尔兹海默药来说,花了27年、30亿美元,却不想还是在临床试验中无奈宣告失败。(关注"智慧芽"微信号,菜单栏输入"灾难"两个字,可以看到我们对去年五大新药研发灾难的原因分析。)


2. 就算好不容易研发成功了,你也只能享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一旦专利到期,市场的格局就会一下子发生剧烈变化:原本只有一家能够生产的高价药物,会逐渐被其他成分几乎完全相同、但价钱便宜一大截的仿制药占领。在行业内,这种情况被称为“专利悬崖”,对消费者来说是打破了垄断局面,但对药厂来说,基本就是噩梦的开始。


好吧既然R&D这么难,考虑到自己缺人手缺时间唯独不差钱,想要最快的速度提升业绩,还是去把隔壁小弟们收了吧。甩钞票咱们谁怕谁呀!研发风险你担,并购好事我干。


想要钱不白花,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1. 优先考虑许可转让,最小化试错风险


其实过去的一年,相比于并购,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授权转让的方式寻求合作,最小化试错风险。


这是过去一年生物医药领域一些重要的合作许可交易。



毕竟直接并购一家公司的风险实在太高。大规模合并后,发生的后果就是动辄上万人的裁员,合并后的研发线做大规模整合,一些后来发现有希望的在研产品也可能在混乱中流出到小公司中。


2. 第一时间关注小型药企和研究机构的新专利,抢占先机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更多小型药企和研究机构那些处于临床早期的专利。


一方面处于这时候的在研药,其风险还没有完全排除,所以大公司喜欢通过合作授权的方式,给予较少的首付款;而对于小公司来说,急需大量资金进行下一步临床开发,和大公司合作不仅获得资金支持,也能获得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吉利德2011年出资约110亿美元收购丙肝药物厂商Pharmasset。当时,Pharmasset的丙肝治疗药物还处于后期临床阶段,如今已经变成了大名鼎鼎的Sovaldi。


3. 如果真的有技术布局上和自己高度互补的公司,就毫不犹豫的收了吧


如果真的打算以直接收购的方式进入新领域,那一定要对目标对象做好充分的研究,并且要IP、研发和投资决策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把目标公司和自己企业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如果真的高度互补,并且有一些确实高价值的专利,又正好不差钱,那就不要犹豫果断收了吧。


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TOP10在研药物




来源:整合自智慧芽

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901-400